
一、《绵阳年鉴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,按年度全面系统记载绵阳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,为科学发展、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借鉴,为广大读者了解和研究绵阳提供资料和信息。
二、《绵阳年鉴》由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,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编纂,于1996年创办,逐年编纂出版。《绵阳年鉴(2023)》(以下简称本年鉴)为第28卷,记载时限为2022年1月1日到2022年12月31日,个别特殊事项适当上溯下延。
三、本年鉴采用分类编辑法,由类目、分目、条目三级组成。共设35个类目(不含图片专辑):特载、专记、大事记、绵阳概览、中国(绵阳)科技城建设、中国共产党绵阳市委员会、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、绵阳市人民政府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绵阳市委员会、纪检监察、民主党派·工商联、人民团体、法治、军事、经济管理、开放合作、农业农村、工业、建筑业·房地产业、服务业、金融、旅游、交通运输·邮政、城乡建设与管理、应急管理、生态环境保护、文化、科学技术、信息化建设、教育·体育、卫生与健康、社会生活、县市区·科学城办事处、人物、附录。
四、《绵阳年鉴》框架结构相对稳定,本年鉴对部分类目、分目作合理、科学的调整。将原类目“自然·生态环境”拆分。由自然地理、城市符号、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、自然资源、气候条件、人口与方言、民族与宗教、经济社会发展等分目组成“绵阳概览”。由环境质量、节能减排、污染防治、环保督察整改、生态审计、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、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等分目组成“生态环境保护”。将原类目“经济环境”“综合监管”拆分重组,由宏观经济调控、经济体制改革、投资、国有资产监管、国土资源管理、国有经济、民营经济、财政、税务、审计、统计、物价管理、市场监督管理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、知识产权保护、海关等分目组成“经济管理”。将“社会生活”的“对口帮扶”,“中国共产党绵阳市委员会”的“外事活动”“港澳台事务”,原“贸易”的“国际商贸合作”“国际商务活动”,原“经济环境”的“招商引资”,与“绵品出川”系列活动、“区域协作”等,组成“开放合作”。将分目“建筑业管理”“住房建设”等从类目“城乡建设与管理”中拆分,与“物业服务管理”等组成“建筑业·房地产业”。由专业市场、餐饮业、粮油购销、盐业、烟草专营、供销合作商业、会展业、电子商务、物流业等组成“服务业”。将原“旅游·园林”拆分,形成类目“旅游”,将“园林”归入“城乡建设与管理”。将档案管理、党史研究、地方志、社会科学分别从类目“中共绵阳市委员会”“绵阳市人民政府”“科学技术”中调整至“文化”。类目“中国(绵阳)科技城建设”增设分目“两城两镇建设”“创新金三角·智汇科技城”,原分目“产业园区”改为“产业园区·功能区”。将原隶属“社会生活”的“民生实事”分目调至“绵阳市人民政府”。将“绵阳市人民政府”类目的“退役军人事务”分目调至“社会生活”类目下。将原隶属“法治”的“地方立法”调至“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”类目。将“军事”的“人民防空”分目更名为“国防动员”。此外,本年鉴还根据《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》《四川省精品年鉴评审与修改部分内容具体处理指导建议》,对各类目下“概述”内容的记述方法进行较大调整。
五、本年鉴条目标题统一用黑体字加【】表示,正文为小五号宋体字。全书有中英文目录和索引,具有比较完善的检索系统。在排版上,双页书眉为书名,单页书眉为类目标题。部分“简略语”随条目注释,部分条目附有资料背景链接。书中单位名称、法律法规名称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,再次出现用简称,部分单位机构名称用简称,参照“绵阳市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全称简称对照表”。选取绵阳市部分国家级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理保护标识资料补白,增强全书的资料性。
六、本年鉴统一使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记述。数字用法、标点符号用法分别采用国家标准《出版物上数字用法》(GB/T 15835—2011)、《标点符号用法》(GB/T 15834—2011),计量单位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12月发布的《量和单位》系列国家标准。
七、本年鉴所载信息由全市各机关、企事业单位提供,经绵阳年鉴编辑部整理编辑,经主编审查,出版社审核而成,具有权威性与资料性。所用统计资料由绵阳市统计局提供,正文数据由各部门提供。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,有关部门所用个别数据与“统计资料”中的数据不尽一致,引用时以“统计资料”为准。书中提及的“增长”或“下降”数据,除特别说明外,均指“比上年增长”或“比上年下降”数据。